探秘海南造船世家是如何手工打造百吨木船的 |
临高调楼广船制造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该技艺特点为百吨大船人工造,每一块用于榫接的木料,都是工匠用掘斧、凿仔、墨斗、手木钻等传统造船工具及拉锯、锤子等辅助材料,在一根根原始的圆木上剖解而出。临高匠人手工制造的木质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能力,船体结构横向以密距肋骨和隔舱板构成,纵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斤。 今年54岁的张明是临高县明路造船厂的厂长,同时也是临高调楼广船制造传统手工技艺第43代传承人,从事造船行业已有33年。明路造船厂建于2006年,并于2009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可建造各尺度木质渔业船舶。张明说,2006年-2009年间,是临高木船的鼎盛时期,厂里制造的船不仅供货于本地船东,还远销儋州、琼海、万宁、文昌、海口、八所、东方、三亚,甚至北达广西北海、广东乌石等地。 对于出海捕鱼,尤其是赴深海捕鱼的渔民来说,自然给予的馈赠与带来的威胁并存,渔民常叹脚踏船板三分命。作为第43代传承人,张明立志要造出安全、稳固又实用的大木船,我造个船厂是为了服务渔民,想要把临高的造船技艺搞得好,为我们国家造好的船,为渔民造好的船出海抓鱼 早上七点,工匠们就纷纷到岗,在各自的负责区域完成自己的一日任务。张明介绍,船厂内是有明确分工的,大体可分为锯木拍料、造船体、打灰和涂漆、装驾驶楼、安机器等五类工种 船厂内随处可见半身高的巨型圆木,切面上用油漆做着多种标记。张明提到,选木是造船的第一步,厂里的木料多进口自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传统以杉木为主,因为杉木木质坚实而轻,浮力大能载重,而且含油足,有耐水浸和不易腐等优点。他指出,木料运回厂后,工匠们会对其进行检验和评估,用编号来组码标记木头的产地及质量 立龙骨是造船的一道基础又关键的工序,龙骨立起后,船匠们就可以在龙骨上安装横梁、横柴,然后把大斤固定在船体侧面,骨架搭起后,接着安装船板,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身。龙骨就像人的脊梁,如果龙骨的结构没有设计好,会影响到整艘船的结构、稳性及质量。张明说道 张明说,从事造船三十余年,最大吨位级的渔船是为琼海潭门渔民而建,总长38米,宽6米7,吨位达320吨,这也是他造船吨位级的最高记录。在这种大吨位的木船面前,人显得很娇小,船体的安装过程中,大型的零部件都需要吊臂辅助,再由工匠人工校准安装 当整艘船体初步完工,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还会带着钉锤绕着大木船来回检查细节,并时不时敲击板与板之间的船钉,让其更加牢固。张明表示,过去祖祖辈辈造船没有图纸,工具和工艺也比较落后,造一艘50-80吨的木船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只需4个月就能造出一艘上百吨位级的大船 造一艘上百吨位级的木船工序繁多,工匠们从圆木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方料和木板后,需要通过梯形榫口连接,这时候就需要从事精准测距的老匠人带着墨斗和卷尺一点点测量 早上十点过后,工匠们在露天的造船厂里将经受骄阳炙烤,尽管头顶草帽、穿着长袖长裤的工装,皮肤依然会被晒得生疼,时不时吹来的风还会把木屑糊在脸上,但工匠们仍旧坚守岗位,专注地完成手头工作 常年从事造船的工匠们的手皮肤黝黑,带着慢慢生出的皱纹和大小不一的伤口。张明坦言,现在造船确实是很苦的,天天在太阳下晒,全身常常被汗水浸湿,但再苦再累,我们搞造船这行的人还是会觉得开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技术,再苦再累也想要把它传承下去。 |
上一篇: 两千多年前,楚人造的船是什么样的?又怎样制造了一起惊天“大海难” 下一篇:没有资料 |